老年人共病管理:这样做,让晚年更从容!

人卫健康
2025-06-20

75岁的王大爷患有高血压20余年,一直坚持服药,但效果并不理想,血压时常忽高忽低,时不时还会头晕。5天前,王大爷不小心感冒了,自己购买了感冒药服用,吃了好几天,症状却越来越重,不得已去就诊,一查发现,感冒已经变成了肺炎,遂住进了医院。在呼吸科住院治疗期间,王大爷又查出了糖尿病和心房颤动。于是,王大爷每天服用大把大把的药物,自己还间断吃些中药和保健品调理,药越吃越多,饭却越吃越少,为此整日闷闷不乐。那么,“一身多病”的老年人,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老年人共病


“一身多病”是老年人患病的一大特点,又被称为“老年人共病”,是指一位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病,简称“共病”或“多病共存”。

共病不但包括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还包括老年综合征。

此外,女性、社会经济支持较差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共病的发病率更高。


1.jpg


老年人共病会带来哪些危害


共病现象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隐患。那么,共病会给老年人带来哪些不良影响或危害呢?

共病之间可互不关联,也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病可造成老年人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还会导致老年人的病情复杂化,使得临床治疗更为棘手,增加住院率和死亡风险。

与此同时,老年人为此常常反复到多个专科门诊就诊治疗,需要服用大量不同种类的药物,这不仅使得医疗负担及费用大大增加,还易造成多重用药、过度医疗、治疗不连续等医疗问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2.jpg


老年人“吃药当吃饭”,该怎么办


老年人记忆力差,误服药、漏服药等情况时有发生,且老年人有时过于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擅自减量、停药,还存在迷信各种保健品、广告药品及中西药混吃等现象。对于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切不可“吃药当吃饭”,也不可自行加药、减药、停药。家属也应定时检查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帮助老年人准备好药盒及备忘卡,将每天要吃的量分开包装好,注明日期与服药时间,时常提醒老年人不要轻信民间“偏方”“秘方”,不要凭自己的经验自我药疗。


老年人共病如何管理


老年医学科或全科门诊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解决共病管理的难题,一站式解决患者的就诊需求。有别于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思维,老年医学科的医生会时刻以患者为中心,采取“全人化”的管理,不但重视疾病的治疗,更加注重患者的功能发挥和生活质量的维护。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意愿,让患者参与进来,共同决策。

①全面的老年综合评估:从躯体、认知、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且详细的评估,以明确干预和治疗的目标,尤其适用于多病共存、部分功能受损及合并老年综合征的患者。

②多学科团队整合管理模式:老年患者面临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可能存在功能受限、营养不良、缺乏有效的护理等问题。面对问题复杂的老年共病患者,以老年医学科医生为主导,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和照护者为辅助的多学科团队,会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及交流,帮助其制定风险相对最小、获益相对最大且便于实施的共病管理方案。

③多重用药管理:老年共病患者每日需要服用大量不同种类的药物,因此多重用药也是老年人共病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老年共病患者,医生会秉持非药物治疗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用药的利弊,遵循受益原则、五种药物原则、小剂量原则、择时原则和暂停用药原则,实现精准的个体化用药,并选择对老年患者最优和最方便的途径给药,同时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④提高医疗的连续性:许多老年共病患者常辗转于多家医院或多个专科就诊,各级、各科室医生应对共病患者的每一次就诊做好标记及记录,提高医疗转诊的连续性。建议老年共病患者最好有比较固定的老年医学科医生或全科医生,这样更有利于共病的连续性管理。


3.jpg


老年人如何做到共病自我管理


老年人的共病自我管理,简单地说,是指以老年患者为主体,在专业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协助下,患者自己承担起主要的预防和保健任务,掌握一定的疾病防治技能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老年人共病自我管理的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而是通过自我管理的措施,使躯体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能生活得更加独立且健康。

老年人要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就诊,了解自己存在哪些慢性病,学会与医护人员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和他们一起制订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慢性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影响。


来源:人卫健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