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阿姨近1周高烧不退,前胸、后背、胳膊和腿上发出了许多皮疹,并且感到全身肌肉剧烈疼痛。医生询问病史后发现她半个月前去野外露营,左脚踝曾被蜱虫叮咬。当时家人慌乱下将蜱虫拍打掉,但未做消毒处理。10天后,章阿姨被蜱虫叮咬的皮损处出现了指甲盖大小的红肿,中央结痂,接着出现上述全身症状。医生了解病情后,立即将残留在章阿姨皮肤内的蜱虫口器取出,初步考虑这是与蜱虫相关的疾病,并给予对症治疗,章阿姨的症状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后康复出院。
什么是蜱虫?
小小蜱虫危险大
蜱虫,俗称壁虱、狗豆子等,属于寄螨目、蜱总科,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其宿主多为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
蜱虫主要栖息于草地、树林中,牛、羊、犬、老鼠、野兔等动物身上经常可见蜱虫附着。
蜱虫的危害
小小蜱虫危险大
蜱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蜱虫喜欢附着在人体皮肤较薄又容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头皮、腋窝、腰部、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可引起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性红斑、结节;严重者可出现水肿、溃烂等严重的过敏反应。
2.蜱虫携带了多种病原体,可导致传染病发生。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蜱虫可引起诸多疾病,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人嗜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较大危害。
什么情况下易被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全年均可发生,但蜱虫每年4—10月最为活跃,5—7月为流行高峰。
并且蜱虫喜欢寄生于草地、灌木丛或森林等野外环境及动物身上。
因此,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被蜱虫叮咬。
被蜱虫叮咬,应该如何处理
野外环境中若被蜱虫叮咬,切勿自行取出,可在局部涂抹医用酒精或碘酒等药物,使蜱虫头部放松、死亡后,再用尖头镊子将其取出,越靠近它的口部越好,或直接去医院进行拔除或手术处理。
不建议使用凡士林、指甲油或打火机强行“逼”出蜱虫,这样做不仅会伤到自己,还会刺激蜱虫分泌毒素,增加感染风险。更不能硬拽硬拍,否则蜱虫的头部会断在皮肤里,增加感染风险。
若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
户外出行注意 应尽量避免在蜱虫的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在野外草丛区域活动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皮肤裸露,穿长袖衣服,扎紧袖口和裤腿,或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避蚊酮等驱避剂。
家居生活注意 生活在山区、丘陵等处的居民,应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虫和家畜身上附着的蜱虫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虫生存,故无须过分担心生活在城市里会被其叮咬。但当带宠物去草丛活动后,要及时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回来后要及时给宠物洗澡。
及时就医,主动告知 野外活动后,因蜱虫叮咬史、蜱虫附着时间长或蜱虫未被完整拔除而出现皮疹红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意识障碍等症状或体征,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以便接受专业、规范、有效的治疗。
误区解读
误区1:蜱虫是飞到人身上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蜱虫既不会跳也不会飞,但嗅觉极为灵敏,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然后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当人和动物经过时,就突然爬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
误区2:被蜱虫叮咬,一会儿就好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许多其他叮咬人的害虫不同,蜱虫的吸血过程十分“漫长”。蜱虫叮咬人时,会向人的皮肤内注入含有麻醉成分的唾液,吸血过程中,人们大多不会察觉。蜱虫通常会吸食人的血液数天甚至数周,并在吸血过程中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等,所以个体在发现被蜱虫叮咬后,迅速将其摘除非常重要。
误区3:用手就可以轻松拔出蜱虫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蜱虫在吸血的过程中,是将整个头部都埋藏在宿主的肉里面的,直接用手拔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将其身体一分为二,致使其部分留在宿主体内。去除蜱虫最好的方法是寻求医生的帮助,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的颚体垂直向上取出,再用碘酒或医用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内容来源: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