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特征。
地区分布
埃及伊蚊:我国海南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云南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和临沧市、台湾嘉义县以南和澎湖县部分地区
白纹伊蚊:北至沈阳,经河北秦皇岛,山西太原,甘肃天水、陇南,四川雅安,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与其他虫媒传染病不同
1.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传染性。
2.隐性感染者: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
3.非人灵长类动物: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等
传播媒介
伊蚊叮咬传播
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
其他方式:罕见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和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新老疫区有差异。
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
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季节分布:主要为夏、秋季,
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侵犯
叮咬2天后即可发病。发病后第1~2天是高病毒血症期,第3~4天病毒载量下降,通常第5天消失。病毒通过网格蛋白(calt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
2、免疫机制
病后2~6天血清干扰素g诱导蛋白-10、白细胞介素-8、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和干扰素g诱导的单核因子等增高。
恢复期,CXCL-10和MCP-1的浓度下降。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
高热:突发39-40℃高热,持续1-7天,约20%患者出现“双峰热”(3天高热后短暂缓解,再次发热)
皮疹:发病2-5天后,约50-80%患者在躯干、四肢伸侧出现斑丘疹或紫癜,可伴瘙痒。
关节剧痛:累及手腕、踝关节等小关节为主,腕关节受压痛是其特征性表现。疼痛呈游走性,活动加剧,严重时导致关节功能丧失,通常1~3周缓
伴随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结膜充血等。
重症预警信号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以下人群易发展为重症:
婴幼儿(尤其<1岁)
老年人(>65岁)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HIV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重症病例常表现为脑膜脑炎(抽搐、意识障碍)、心肌炎、急性肝损伤及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
基孔肯雅热相关死亡多由基础疾病加重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引起,而非病毒本身的直接致命性。
基孔肯雅热重症并发症及预警信号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
发病前12天内曾到过流行区(非洲、东南亚等)
蚊虫叮咬史(尤其白天叮咬)
居住社区有聚集性发热病例
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
3. 实验室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
(4)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排除登革热和/或其他发热伴出疹性疾病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2) (3) (4) 中任一项者。
鉴别诊断
登革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更显著,易发生休克和严重出血,关节痛程度较轻。
寨卡病毒感染:症状轻微,罕见高热,常伴结膜炎,孕妇感染可致胎儿小头畸形。
钩端螺旋体病:疫水接触史,腓肠肌压痛,肾功能损害常见。
关键鉴别点:基孔肯雅热以剧烈的小关节疼痛为突出表现,而登革热更易出现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